找到相关内容2899篇,用时5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为〈群经大义总说〉及〈论语大义〉,三为〈孝经大义〉,四为〈诗教绪论〉〈礼教绪论〉,五为〈洪范约义〉,六为〈观象卮言〉,正是要讲明经义的。   一九四一年,《讲录》讲毕印出,教育部要书院填报...   龚鹏程: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一、   论民国期间的国学,马一浮其实常是个被遗忘的名字。   举例言之。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全书十一章,就...

    龚鹏程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791640.html
  • 仁寿舍利的“感应”分析

    法苑珠林》四十还记录了当时28州建塔的情况,其中17州是在寺内起塔,另外11州是在清净处起塔,另有两处不见立塔的记录。这是仁寿舍利的首次分送。   第二次分送舍利,是在仁寿年正月二十三日,在51...的成熟。他在《法华玄义》上、七上提出“十妙”。的说法,其中第五种是“感应妙”,即众生与诸佛之间奇妙的感应,所谓“圆机妙应”。智者根据众生不同的机缘,提出了四种感应的方式:(1)冥机冥应。众生于过...

    李四龙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4292052.html
  • 禅风熏染中的心态

    份量。   宋神宗元丰年(1079)发生的“乌台诗案”,使大诗人苏轼成了阶下囚。“倾刻之间,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平仲《孔氏谈苑》一《苏轼以吟诗下吏》条)。后来保住了性命,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五灯会元》)。王维的《终南别业》,较为典型地表现出这样一种“任运自在”的心态。   白居易中年以后,...

    张晶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60692118.html
  • 一念之间(上)

    ,到底有何意义?   故一谈“了解人生的真实义”。   、生活目的-人为什么活,来此有何目的?   故二话“体悟生活的新意境”。   三、生命本质-人如何知己,自己又是什么?   故...达成理想    体悟生活的新意境   观念21 成功的生存-活着真好   观念22 成功的决心-操之在我   观念23 成功的见解-内心投射   观念24 成功的关键-心灵改革   观念...

    释达观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03292392.html
  • 法显与《佛国记》

    》一卷、《菩萨璎珞本业经》、《生经》五、《善德优婆塞经》一卷、《阿那含经》。录以补《智严传》之不足。   《出三藏记集》载宝云“译出《新无量寿》,晚出诸经,多云所译。常手持梵本,口宣晋语,华梵兼通,意训允正,云之所定,众咸信服”。此处只具体指出一部经名。《二十五史补编·补宋书艺文志》载:宝云译经四部:《佛本行经》七(《大唐录》作五)、《新无量寿经》、《净度三昧经》、《付...

    郭鹏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43392688.html
  •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

    是在石窟完成后又补刻上去的,其具体年代应该与隋代重修时有关(案:《艺风堂金石文字目》中也将此十六佛名号定为隋刻)。   关于南响堂第四窟内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镌刻年代,李裕群博士...的响堂山石窟。有关响堂山石窟石刻佛经的情况在过去许多史籍及金石著作中均有记载。如《畿辅通志 》、《续寰宇访碑录》、《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十八》、《历代金石分域》、《河朔金石四》、《八琼室金石补正》等...

    赵立春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440092982.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八)

    屋室,亦不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细滑之处所,何以故不可目视而见众想,解不   起不灭之法无终无始,是谓菩萨於初地中而净其迹。」   ②见《成实论》,说三慧:一闻慧,依见闻经教而产生的智慧;...便云退转,此犹未涉险而顿驾,而本自不行,复何所论?   答曰:菩萨有种,有退有不退。退亦有种:一者,直行五波罗蜜,如舍利弗等,持头目施①,而生厌退;二者,无方便行般若波罗蜜,入三解脱门,观涅盘时,...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1.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四)

    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这就是说,阿罗汉也还有不净想,这种不净想由久习烦恼而引起,不是真实的烦恼,只能称为烦恼习、烦恼残气。除此之外,阿罗汉再无别的烦恼。   ⑩《大智度论》:「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四)   ⑧《杂阿毗昙心论》一:「触入者十一种,谓四大及七种造色。七种造色,谓涩、滑、轻、重、冷暖、饥、渴。涩者粗强,滑者细软,轻者不可称,重...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193155.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一)

    智慧的身业、口业,似乎还是由烦恼所起。如从香器中取走香,香气仍在。因为还是由烦恼所起,所以叫烦恼残气。因为实际上是原来烦恼的残余,所以说是本习余垢之所化。参阅《大智度论》二十七。   ⑾痴:即...三十七项途径,即四念处、四正断(四正勤)、四神足(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见《大智度论》十九(大正二十五·页一九七中)。   (22)佛十力:指佛的十种智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7.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

    遍学:菩萨为成一切智,遍学声闻、缘觉乘之法,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遍学品》。为什么要遍学?在本书章中,罗什曾作说明,可参阅。   ⑥《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未成佛时,名法藏菩萨,发四十八大愿,此...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杂阿含经》也名为身。   ⒁普贤:菩萨名,毗卢舍那佛的右脅侍,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脅侍,专司理德。   ⒂观世音...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293158.html